连日来,国内好消息不断传来,新增病例持续下降,部分省份已经实现清零,这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疫”的最终胜利增加了信心。在这段艰难的抗疫期间,从疫情筛查、远程问诊到辅助诊断、疫苗研发,再到病毒消杀、人口流动分析、公共场所服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础技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在这些我国专利布局密集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哪些能够帮助人类面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
阿里云宣布疫情期间向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病毒疫苗和新药研发所需的一切人工智能算力;腾讯云为新冠肺炎的药物筛选等工作提供免费的云超算。利用人工智能的算力,病毒研究、数据检测的时间大大缩短,为战胜疫情争分夺秒。
在湖北乃至全国各个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疗服务智能机器人承担起各项任务。不仅可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引领病人及初步诊疗,还能传送化验单、药物等,帮助提高诊疗效率,避免医护人员与病患接触发生交叉感染。
在医院之外,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百度、旷视等企业研发的智能体温监测系统在全国各地公交枢纽等公共场所上线。人工智能体温监测技术能够迅速找到发热者,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
此外,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消杀机器人可以为园区提供自动消毒服务。各科技企业还将人工智能用于远程教学和办公等领域,为特殊时期经济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已显露头角,被公众广为认可,这将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我们相信,当疫情结束时,人工智能经济的发展也将按下快进键。